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9篇
  免费   432篇
  国内免费   722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305篇
地质学   1892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2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赞皇变质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南段、太行山东麓低山区。出露于该变质杂岩区中南部的含石榴石的斜长角闪片麻岩、泥质片麻岩,均保存了三期矿物组合:进变质、峰期变质和退变质矿物组合。这两大类变质岩石中,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以石榴石变斑晶核部的包裹体矿物组合为代表,变质高峰期矿物组合(M2)由石榴石变斑晶"边部"和基质矿物组成,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3)主要是环绕石榴石边部发育的"白眼圈"状后成合晶矿物组合。泥质片麻岩中的石榴石变斑晶均保存了明显的成分环带,且在边部很窄的范围内XMn有所增加、Mg/(Mg+Fe)有所降低,指示存在变质高峰期后的退变质过程。温度与压力计算结果表明,赞皇斜长角闪片麻岩所经历的进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640~710℃、 压力约为8.2~8.6kbar;高峰期(M2)变质温度超过810℃,压力大于12.1kbar;退变质阶段(M3)的温压范围为590~670℃和3.2~5.6kbar。此前的研究已说明泥质片麻岩的进变质阶段(M1)变质温度为660~690℃,压力为9.0~9.2kbar;高峰期(M2)变质温度超过780℃,压力大于12.5kbar。变质高峰属于中压相系的顶部至高压相系的底部。斜长角闪片麻岩、泥质片麻岩均记录了典型的顺时针P-T轨迹,并显示近等温减压(ITD)的退变质片段。对泥质片麻岩中多颗锆石的变质增生边的SHRIMP U-Pb定年表明,变质高峰期时代为1821±17Ma。变质作用历史说明赞皇变质岩区卷入了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和西部陆块之间的俯冲-碰撞、随后的快速隆升过程,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末期(~1850Ma)存在的造山事件提供了新的证据 。  相似文献   
942.
在南秦岭白水江群大堡组中出露的变基性火山岩块体,高精度锆石SHRIMPⅡ U-Pb定年测得年龄值为778Ma、771Ma和667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含量的TiO2和P2O5,属于亚碱性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轻稀土富集、无δEu 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无明显的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异常,以及具有较低的正εNd(t)(1.13~4.61)值,其特征与来自于富集地幔源区的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结合在白水江群中发现的早古生代洋岛型玄武岩,揭示了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南秦岭地区存在着古洋盆。因此,综合在白水江群基质和不同岩块中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勉-略混杂带中的资料,表明南秦岭增生杂岩最终形成于晚古生代。  相似文献   
943.
骆文娟  张招崇  侯通  王萌 《岩石学报》2011,27(10):2947-2962
茨达复式岩体位于中国西南扬子地台西缘的攀西裂谷内,其岩性从基性到酸性连续变化,SiO2含量为40.06% ~68.54%,但以基性和酸性岩石为主,中性岩石较少,而且非常不均匀,通常具有斑杂构造特征.从基性岩到酸性岩,各岩石样品由轻稀土弱富集型变为较强富集型.微量元素表现为酸性岩中Rb、Th、K、La、Ce、Pb、Nd、Zr、Hf、Sm呈正异常和Ba、Nb、Ta、Sr、P、Ti的负异常;基性岩除Ti负异常和Pb正异常外,其它异常不明显;中性岩具有Ti、Sr负异常和Pb正异常,其它特征介于基性岩和酸性岩石之间.野外和岩相学特征明显指示出中性岩石具有混合特征.酸性端元岩浆准铝质的特征以及相对低的SiO2含量指示其起源于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基性端元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高温特征暗示着其起源于地幔柱源区.锆石U-Pb年龄数据表明,该复式岩体中基性端元LA-MC-ICP-MS U-Pb锆石年龄为243.76±0.77Ma,酸性端元年龄为240.5±0.76Ma,可能代表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的尾声阶段.  相似文献   
944.
复杂地层跟管钻进套管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复杂地层的跟管钻进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跟管钻具的受力情况,并对易损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以及对套管螺纹结构的优化设计,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945.
汤志吉 《探矿工程》2011,38(9):52-55,92
简述了胶东半岛山后矿区地层特点,从钻孔结构、钻杆选择、钻头改进、泵压控制、冲洗液配制等几个方面,阐述山后矿区钻探施工应重点把握的环节,阐明了护壁堵漏、井内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方面的要求,提高防范孔内事故发生的意识,提高钻进效率。  相似文献   
946.
水文地质逆问题和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优化求解一直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将复合形进化重组方法引入求解水文地质逆问题,通过一个测试函数对该方法的优化性能进行了检验,进而将该方法应用于水文地质参数的识别.比较复合形进化重组方法与遗传算法的计算结果表明,复合形进化重组方法具有很强的全局优化能力,是求解水文地质逆问题非...  相似文献   
947.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山地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柱 《岩土工程技术》2011,25(5):236-239
山地工程的建设将产生大量的挖、填方边坡,需要进行分析和治理。影响边坡稳定性和治理措施摄直接的因素是场地规划和地质条件,可以通过合理的场地规划来控制边坡工程的治理措施和投资。通过对一复杂地质条件下边坡工程的分析研究和治理,阐述了场地规划在边坡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948.
通过对前人划分的十万大山岩带的主要岩体——台马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原台马岩体主要由碎斑熔岩组成,是火山侵出相的产物而不是侵入相的花岗斑岩。结合台马碎斑熔岩与周边火山岩、侵入岩、地层的关系,认为它是早—中三叠世中心裂隙式火山构造中央部位侵出的穹状岩脊。因此,十万大山岩带是火山-侵入杂岩带,台马碎斑熔岩是该火山-侵入杂岩带的一个相。  相似文献   
949.
极化大地复电阻率正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层状极化大地复电阻率正、反演算法。给出了层状极化大地条件下三极和对称四极装置视复电阻率的解析表达式,并引入线性滤波方法实现表达式的求解。正演算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降低,复电阻率相位峰值增大;随着极化层层厚增加,复电阻率虚部平缓变化后连续递增。介绍了递推反演算法的实现过程,从理论模型试算结果看,测深曲线较好地反映了极化层Cole-Cole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其曲线的首支和尾支趋近于极化层的真Cole-Cole参数,表明了反演计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0.
This study integrates newly acquired stratigraphic data, geologic mapping, and paleocurrent data to constrain the strati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oldest channel-lobe complex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Cerro Toro Formation in the Silla Syncline area of the Magallanes Basin, termed the Pehoe member. The Pehoe member ranges in thickness from 60 m in the north to at least 410 m farther down system and comprises three separate divisions (A, B, and C). A lower conglomerate unit and an upper one, termed Pehoe A and C divisions respectively, represent the fill of major incised submarine channels or channel complexes. These are separated by stratified sandstone of the Pehoe B division, representing a weakly confined lobe complex, either transient or terminal.The integration of new data with observations from previous studies reveal that the three main coarse-grained conglomerate and sandstone members in the Cerro Toro Formation in the Silla Syncline include at least seven distinct submarine channels or channel complexes and two major lobe complexes. The thinning and disappearance of these units along the eastern limb of the syncline reflect confinement of the flows to a narrow trough or mini-basin bounded to the east by a topographic high. This confinement resulted in unidirectional paleocurrents to the south and southeast in all deposits. Changes in depositional geometries are interpreted as reflecting changes in sediment supply and relative confinement. Submarine channels were from 700 m to 3.5 km wide and occupied a fairway that was 4-5 km wide. Flows moving south and southeast in this mini-basin probably crossed the eastern topographic high south of the present exposures and joined those moving southward along the axis of the foreland basin at least 16 km to the e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